看了韓國新聞專欄,整理出的一些重點。
文章出處: https://news.naver.com/main/read.nhn?mode=LSD&mid=shm&sid1=103&oid=055&aid=0000835011
大致內容:
因為新都市的興起,原來舊都心就變得沒這麼活絡,舊都心的商人們就開始想出了,不如就在都市裏面設置一個壁畫區的想法。
然而追蹤歷來韓國的壁畫村的興衰,就會發現壁畫村一開始的確會吸引一些人潮,然而,觀光客的湧入,雖然是會帶動一點附近商機,卻同時也會對住戶帶來更多噪音、交通的干擾。再加上若是沒有對壁畫進行後續管理,有些質感低落的畫作反而就成了混亂的市容,看了就刺眼。像是曾經風行一時的首爾梨花洞壁畫村,就陸續有住戶破壞畫作,表面上是不合作的害群之馬,實際就是因為住民飽受觀光客到訪的摧殘,心生困擾。曾經位在住宅區的壁畫村,就如雨後春筍般一個個興起,最後流行過去,還是回歸了平靜,甚至變成了被大眾遺忘的村莊。
然而,還是有些壁畫村是成功的,當然成功的定義和前提的商業行為略有不同。有些地區的壁畫村是出於使住民們小心注意的立場開始的。首爾麻浦區一個社區的「鹽路」(現因都市再開發已消失)就是基於社區內部或有一些無路燈的小巷、顛簸路段、危險路口,為使用路人注意而形成的壁畫文化。這些壁畫的出發點並不是因為促進商業活動,而是為了用路人的安全,具有降低事故、犯罪行為的功能。也些遊客慕名而來,為的就是找到這些安全指示,甚至人多時,反而可以說他們就是社區裡移動式的監視器,充當免費的證人,保護這個社區的安全。
還有一個一定要提到的成功案例是位於大邱的防川市場。防川市場再當是一個逐漸衰頹的舊市場,當時便有人提出在附近打造一條以紀念金光石(韓國已故音樂家)為主題的街道,來振興這個地方(因其曾經住在附近)。後來這裡有一條金光石故事街,遊客懷念金光石而到訪,帶動了人潮,也使更多店家及年輕人願意來到這裡,有時街頭藝人會唱起金光石的歌,遊客便會滿足地想起這麼一個傳奇人物。因為市場附近的故事街道成功救活了這個老市場,雖然這裡是以商業作為出發點,但它一不在住宅區,二具有統一主題性,使得這裡成功成為大邱知名景點。現在大家提到大邱,都還會記得這麼一個傳奇人物,曾經就是住在這個市場邊。這個救活了老市場的壁畫村,不僅僅只是壁畫,也成功帶起了屬於這裡新的文化,是社區活化的一個成功案例。
要說這個壁畫的好壞,觀賞對象及目的的不同,還真能造成不同的結果。
心得:
在臺灣前幾年也風行過一陣壁畫村,和韓國也是發生一樣的問題,一開始或許是個不錯的拍照景點,後來覺得也沒甚麼,一是因為大同小異,二是因為少有主題性。要說大同小異,看看現在許多觀光景點的商店街賣的就也是都差不多,到哪裡都可以吃上深坑臭豆腐、喝上酸梅湯。至於主題性,我自始至終感受到最具主題性的,就是在新港的交趾陶板陶村,將交趾陶黏在牆壁上、椅子上、垃圾桶上,夏天去,身體碰上哪一個地方都是燙的,夏天熾熱的回憶。至於其他地方,你永遠不知道這裡為何要畫龍貓和多拉A夢。
留言列表